您好,欢迎来到大中华机械网[请登录][免费注册]

对国内外可再生能源的再思考

2012/8/21 20:57:14   责任编辑:kefu2【收藏】 【打印】 【关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开采难度的逐渐加大,使得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紧张,难以支撑经济高速运转的需要。同时伴随着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利用,大量的温室气体为全球气候带来严重问题。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提供新的可能。


  太阳能、风能发展势头强劲,世界主要国家正联手攻关可控核聚变,氢能开发利用的步伐也在加快。不难看出,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球能源市场上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资源估计贡献1.7%的发电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0.7%。风能总装机量增长了31%,连续5年加速增长。太阳能总装机量增长速度比风能更为迅速,达到了47%。燃料乙醇生产量增长8%,达到每天770千桶油当量,以能源含量计算,2009年燃料乙醇产量相当于全球可再生能源总产量的1%。


  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都将发展可再生能源列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信贷环境恶化,直接影响了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投入,但是金融危机挤压了产业内的不良经济泡沫。2009年上半年,光伏电池组件的价格下降了约50%,促使光伏产业价格回归理性。


  美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计划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德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初级能源使用中的比重占到12%,在发电量中的比重占到30%。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8%,在供暖中的比重达到约50%。


  我国是一个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能源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对外依存度也已高达50%以上。一次能源供应仍主要依赖于煤炭,能源结构急需调整优化。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徐锭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是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随着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政府加大引导和支持,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在加大,加上市场需求的推动,给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使得可再生能源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果。


  2009年,我国水电装机1.9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达400万千瓦,为全球份额的40%。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45亿平方米,占全球使用量的60%以上。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约2.25亿吨标煤,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7.3%。


  徐锭明认为,人类所使用的能源是一个由高碳到低碳,进而期待着走向无碳的发展方向,能源的使用正从低效走向高效,从不清洁走向清洁。在这条低碳、高效、清洁的能源道路上,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利用起步较晚,新能源利用技术平均水平偏低。目前,我国新能源利用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程度不高,而技术和设备部分一般占新能源投资的绝对比重,导致我国新能源利用成本高,同类产品竞争能力弱。


  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支持是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税收、补助、低息贷款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随着《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政策的陆续颁布,促使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显现出一定的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不高,还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性的政策扶植。


  大部分厂家生产规模小、过于分散,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厂已发展到500多家,但真正达到经济规模的还很少。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影响了可再生能源的资金投入,受资金限制,原材料来源不稳定,致使产品经济效益不高。大中型风电机组国产化刚刚起步,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必须立足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发展规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需要多方面共同作用,才能推进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持续发展。

声明:
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进行负责、考证。
2、如本文涉及其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应处理! 【 返回列表 | 加入收藏 | 打印本页
我要分享: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我要收听: 中国化工设备网官方微博 @新浪

 
 
加入我们,让您马上开始做生意!
免费推广产品,免费宣传公司
查找买家信息,结交商业伙伴
想开展网上贸易,提升销量?
推荐您选择VIP会员
服务热线:0571-28926075
《中国化工设备网》客服热线:
 0571-28926075,28926076
《中国化工设备网》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您可以给我们留言,寻求帮助。
 我们会在一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中国化工设备网 ccen.net 服务热线:0571-28926070,28926071,28068179  
[来源:大中华机械网]

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大中华机械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精彩推荐

大中华机械化网客户服务热线:0571-85176250 | 在线客服:有事没事都可Q我! 给我们提意见
收缩

热线电话

  • 0571-8517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