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西部大开发前沿的内蒙古经济活力凸显,其特色优势产业能源化工更是发展势头强劲,亮点纷呈。
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后,内蒙古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战略,其定位就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靠近市场、基础较好的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等。同时,内蒙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依托而不依赖资源”为目标,由过去的以煤炭、矿产等资源型产业为主导,转变为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鼓励在化工、新能源、高新技术等非资源型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高端能源化工产业体系。
据内蒙古自治区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内蒙古能源化工产业迅猛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大幅提升。全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化学工业投资持续保持稳步增长,以资源型为特征的能源工业投资回落。前三季度,全区化工行业完成投资514.77亿元,同比增长43.22%,占全区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总投资的14.06%,比去年同期提高2.61个百分点;能源行业完成投资1276.6亿元,同比下降7.95%,占全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总投资的34.86%,比去年同期下降9.32个百分点。
其二,全区化工行业新建、续建重点项目开工和复工率均超过八成。今年,内蒙古计划实施的重点建设化工项目96项,其中新建项目61项、续建项目35项。前三季度,61个新建项目中,已有山路集团山晟多晶硅循环经济、呼伦贝尔东能化工6万吨/年聚甲醛、东孚精细化学品公司2万吨/年三氯乙酰氯和1万吨/年三氯吡啶醇钠循环产业工程等50多个项目开工,开工率82.67%;35个续建化工项目中,已有汇能公司煤制天然气、东方光大集团内蒙古公司通信级塑料光纤生产线、中石油500万吨/年炼油扩能、乌海中联化工海南区聚氯乙烯、大唐国际克旗煤制天然气、紫光化工15万吨/年功能化学品等33个项目复工,复工率约为96%。
其三,在内蒙古的几大国家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装置均运行平稳,且效益显著。目前,内蒙古国家级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已经形成了140万吨/年煤制油、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106万吨/年煤制烯烃的产能。
其中,神华煤制油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今年一季度生产成品油21.6万吨,利润超1亿元。全套装置完全实现了“安稳长满优”的运行目标,目前日产量为2.5万桶成品油,产销两旺。神华包头煤化工分公司60万吨/年煤制烯烃工业示范工程装置上半年累计生产甲醇89.15万吨、聚烯烃27.3万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利润8.75亿元。内蒙古伊泰集团国内首套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合成油装置运行平稳,今年以来已累计生产各类油品超过21万吨。通辽金煤化工公司世界首套20万吨/年煤基乙二醇装置今年产出了合格的乙二醇产品,今年底前,该生产线经过技术改造产能可望达到日产400吨以上。大唐国际内蒙古多伦煤化工公司180万吨/年甲醇转46万吨/年煤基烯烃生产装置今年上半年产出合格甲醇产品,10月份世界最大的煤气化炉一次点火成功,标志着该项目全部装置投产指日可待。
此外,“十二五”开局之年,内蒙古本着“沿黄不入黄、靠城不进城”原则,在以资源集聚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市为核心的沿黄河、沿交通干线,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产业经济带,并按照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要求,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在煤化工下游、聚氯乙烯深加工等领域取得了新突破。近日,内蒙古还出台了23条支持政策,在项目布局、资源配置、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环保、人才等方面加大引导支持力度,促进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标志着内蒙古打造自治区中西部重点化工产业带拉开了序幕。
与此同时,内蒙古能源化工产业加快了在全区各盟市之间跨区域资源调配步伐,煤炭、水、土地等资源初步打破了行政区划,开始逐步跨区域流动配置,以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的。目前,在内蒙古产煤大市鄂尔多斯,煤炭资源集散物流中心已经开始从产煤“腹地”外移至巴彦淖尔和乌兰察布,这将更有利于内蒙古煤炭资源短缺地区发展能源化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