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河海给排水设备公司联手美国亚特兰大大学教授王志成,开发研制的无氧热解法固体垃圾制取缓释复混肥综合处理系统,已发展为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成果的国产化核心技术与装备。
近日,记者从福建省平和县无氧热解垃圾厂了解到,他们应用的这一热解工艺与设备,自2010年6月局部投产以来,已累计处理降解城市固体生活垃圾近2万吨,并通过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生产出无机建筑材料600多吨,制取高效缓释有机复混肥1万多吨,创造出1吨垃圾制取半吨有机肥的废弃资源利用价值。其干基固体垃圾有效资源利用率接近100%,项目投资仅是国内外焚烧发电垃圾处理工程的1/2~2/3。
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法制取的缓释有机复混肥,不仅具有独特的肥效,而且拥有极好的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功能。江苏河海给排水设备公司总经理丁永芝介绍,肥料的性能与其制造原料的成分息息相关。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主体是餐厅、屠宰场、水产品市场、果品市场、城市物流、市民与家庭生活废弃物以及旅游景区与商业活动场所废弃物,其有机物质的含量占70%以上,资源利用率极高。
记者在福建省平和县川格镇城市垃圾热解制肥所在地——宝丰村,与当地菜农进行了面对面的现场对话。今年53岁的陈文城有两亩大棚蔬菜地,去年10月份这位菜农采用该垃圾处理工艺生产的缓释复混肥作基肥(又称过冬肥),用于主种黄瓜,套种大椒。每亩地一次性施基肥200斤,每百斤肥料价值110元。今年3月份当瓜苗临近开花时,这位菜农相继施用该肥料作追肥(又称定果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陈文城介绍,到今年7月底的瓜果收获末期,他家这两亩地全年收获黄瓜2.1万斤,大椒6200斤。当地今年的黄瓜平均价2元/斤、大椒价6元/斤,他家全年总收入可达8万元。而他去年以每100斤肥料225元的价格购买日本进口的国际名牌复混肥,采用同等数量和同样方法施用,全年两亩地的黄瓜产量仅1.5万斤,大椒产量仅5200斤,今年每百斤肥料价格比去年降低60%,而两种作物的产量却均比去年提高20%以上。
陈文城介绍,这两亩地今年之所以获得如此高产,主要得益于生活垃圾制取的缓释复混肥。其一是出苗率高,今年这两种作物的出苗率均高达98%,而过去施用其他基肥的瓜菜出苗率一般只有75%~85%;其二是瓜苗成长过程长势均匀,根深叶茂,且能保持长久茂盛不衰;其三是生活垃圾制取的肥料能保持土壤疏松透气、缓释性能好、作物吸收快、肥效保留持久,同时能有效缓解土壤因过度施用无机化肥造成土地板结导致肥料失效、产量歉收的弊端。据介绍,与陈文城同期施用该缓释肥的菜农陈大贵今年种植5亩番茄,不但水土保持良好而且农产品品质好、果大,当地菜商都乐于收购他们的农产品,并选择其个头大、甜味足、色泽鲜艳的瓜果作为样品进行促销。
据国家科技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被列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此同时,农业部也首次将新型包膜缓控释肥施用技术列为今年的农业主推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这是国家推动缓控释肥(以下简称缓释肥)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充分表明我国将加大对缓释肥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我国缓释肥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的推广应用。权威人士认为,此举对提高我国科学肥料施用率,引领农村科学种田,增加农民收入,对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环境将发挥重大推动作用。
缓控释肥以多种有机物结构为基础,通过科学配比产生内生调节机制,并能按照作物的吸收规律使其养分充分释放。近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山东省召开的“2011年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工作会议”表明,今年我国对缓控释肥的推广范围将从2008年的5个省、6种作物扩大到江苏、山东、安徽、内蒙古、黑龙江等23个省、市、自治区,涵盖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果树、蔬菜、花卉等25种作物。这一会议的相关资料显示,与我国农民的传统施肥习惯相比,缓释肥在所有作物的施用都将全面相应地增产,平均增幅达10%,最高增产量可达40%以上,亩产增收可达120元左右。会议认为,合理施用缓释肥对增加单位产量,提高农作物复合产量,遏制环境污染,改良区域土壤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无氧热解法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装备使用效率高、能耗低,不仅能广泛实施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实行清洁化生产,并能有效实施变废为宝的综合利用。所产缓释复混肥为生态、清洁、无害有机肥,作物吸收快,具有解除土地结块和改良土壤的功能,是我国未来农业创新发展的主推手。整个固体垃圾回收处理过程达到了国际提出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
江苏河海设备公司总经理丁永芝近日提出,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环境治理的方针和目标进行了系统量化,表达了国家对环境治理的决心、信念和重视程度。“十二五”期间,江苏河海设备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联手美国专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生产日处理城市垃圾60~1000吨规模不等的系列热解设备500多套,年处理降解城镇生活垃圾将达5000万吨。他们还将充分发挥其技术和产品优势,广泛联合地方政府实施投资运营,为创造人类共同追求的全球蓝天碧水大环境,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