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大中华机械网[请登录][免费注册]

垃圾渗滤液处理问题需再觅蹊径

2012/8/21 20:33:58   责任编辑:kefu2【收藏】 【打印】 【关闭】

    自7月1日起,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开始全面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这是又一个被业界评价为“最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COD、氨氮等限值大幅加严。

    按照这一标准要求,国内所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必须按照相关指标要求实现全面达标排放。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几乎找不到稳定运行达标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案例。包括此前重点推广的“生物+膜”工艺,也遭遇了一系列技术、管理难题,处理效果不佳。当前,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意图从垃圾渗滤液处理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的企业,都在急切寻找更为适用的技术。

    垃圾渗滤液处理难度大,情况复杂,项目设计参数与实际运行差距较大,“生物+膜”等工艺运行难、成本高。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环境工程所所长王声东说:“包括德国的技术工艺在内,原先的设计参数非常理想,但长期运行下来完全是两回事,要实现稳定运行有很大问题。”他们做垃圾渗滤液项目已有多年,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做过或见过一个稳定达标、运行经济的项目。“垃圾渗滤液COD指标经处理降到1000mg/L,问题不大,但接下来要处理到稳定达标要求,包括膜法在内,都非常困难。”

    衡量一项污染治理技术,不仅要看其先进性,更要看其在实践中能否稳定达标且成本可控,在这点上,垃圾渗滤液处理对各项技术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各地采用的处理技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都存在流程过于复杂、不能稳定达标运行等问题。

    业内专家普遍表示从实际运行来看,膜法基本是个死胡同,膜技术有其先进性,但在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目前它在运行、管理、成本方面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国内不少项目采用了“生化+膜”工艺,包含厌氧、好氧、超滤、反渗透等多个处理工序,系统复杂,受影响因素较多,做到整个系统协调运转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一旦其中某一个处理过程“瘫痪”,整个工艺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停工。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生化+膜”等工艺在运行中还将产生超过30%的浓缩液,污染物浓度很高,其处理仍然是个难题。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凯军介绍说,如通过循环处理,则容易造成盐分不能及时排出而累积,膜的更换频率很快上升,从而显著增加成本。

    无论是完全生化法还是引入膜技术,现有工艺的系统稳定性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缺乏具有熟悉上述处理单元运行的高水平人才,是造成目前多数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无法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我在全国看了50~60个项目,无论是双膜还是叠膜工艺,运行都不理想。要么不能稳定达标,要么停机检修。”天津市政工程设计院技术顾问赵利君表示。

    继提出《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后,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又出台了相关工程技术规范,开始组织编制相关技术政策。无论从管理部门还是业界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处理技术和模式。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祝兴祥表示,垃圾渗滤液处理是个难题,应当鼓励从多种角度去探索解决方法。

    “治理技术必须考虑成本,在稳定达标情况下的成本是决定一项技术能否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关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城市垃圾处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海云指出,特别是随着垃圾处理设施向县一级城市的扩展,成本、运行、管理等因素都必须考虑。

    一项名为“MVC蒸发+DI”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正在引起业内关注。这项技术将成熟的机械蒸汽压缩技术(MVC)经创新后应用到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目前已经拥有8个成功运行的项目,并有6个在建项目。中环水务建设公司、中山迪宝龙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和东莞云水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形成了战略联合体,各自发挥在项目推广、研发、建设方面的优势。

    日前,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在广东省东莞市组织召开了对这项技术的专家评议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主持评议,多位业内专家实地考察并听取企业汇报。

    专家组经评议后认为,从化潭口垃圾填埋场采用“MVC蒸发+DI”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出水水质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中表2的水质标准,处理效果显著。与传统工艺相比,这项技术具有工艺单元少、操作管理简单、占地小、清水得率高(浓缩液量少)等优点,受填埋场年龄和季节变化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其中,MVC蒸发与DI离子交换工艺成熟,充分回收能量、降低能耗,去除氨氮的效果优良。

    与会专家表示,这项技术已在多个垃圾填埋场处理项目中成功应用,为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从目前的项目运行情况看,这个技术路线确实比传统工艺具有优越性,但作为一项新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王声东透露,他们对这项技术很有兴趣。下一步,他们要与企业合作,在上海老港垃圾处理场建设一个一两百吨左右规模的渗滤液处理设施,通过实际运行,观察成本和实际运行效果。“这个技术很有生命力,特别是对于小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置具有优势,管理简单、即开即停,但前提是要通过设备国产化优化工艺等来降低建设成本。”

 

 
 
 
 

[来源:大中华机械网]

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大中华机械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精彩推荐

大中华机械化网客户服务热线:0571-85176250 | 在线客服:有事没事都可Q我! 给我们提意见
收缩

热线电话

  • 0571-85176250